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7.2教学组织形式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2-19
360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
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没有深入钻研、熟练掌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的。
2.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教法以及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都能作全面而深思熟虑地思考、筹划与掌握,并运用自如,熟能生巧,能有个性或刨造性地编写教案。
教师备课,必须先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知识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然后,在准备上每一节课时,再确定每段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
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教学大纲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②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有预见,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此外,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答问活动等。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③设计教法
要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
(2)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它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出来,其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列出一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的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在中小学校,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通常是由学科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的,但每个任课教师仍需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表。
②单元计划
一个课题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教学做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定出课题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本课题的必要教具。它可以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也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制定。
③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即教案,往往在写课题计划时一同编写。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教师一定要写好并熟悉教案。教案是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一个完整的教案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室上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在课题备课基础上,是对每节课进行地深入细致的准备。课时计划可以有详有略。一般来说,新教师要写得详细些,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教法比较熟悉,可以写得简略些。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太略,容易使问题考虑有疏漏,太详,不便于课上迅速扫视一时需要的内容。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
2.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师进行教学,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备课,最后总要
落实到教好课上。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①明确的教学目的既要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目的全面、正确、切实、可行。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我们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首要标准。
②正确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③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在备课时确定的教学方法,如在课上遇到问题,需及时调整,不要为方法而方法。例如,备课时准备采用讨论法,如发现学生因缺乏某些背景知识而难以展开讨论,教师应及时给予指点或讲解。教学目的的全面性,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应用方法的多样性,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教师要表达清晰,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教师上课时表述清晰,语言生动形象,讲课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力,这是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⑤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一堂好课要靠教师精心设计,掌握好教学的进度,妥善、合理安排整个课时,前后衔接,使得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对此,教师要科学地分配时间,一环扣一环。但是,每个环节的过渡应以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为前提,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控。
移动端访问: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7.2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