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7.2教学组织形式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2-19
360

二、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范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以个别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由个体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转变为集体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模式的变革给教育家以启迪:生产可以同时进行,教学为什么不能集体进行?于是,西欧的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班级授课制属于集体教学范畴,与个别教学相比,它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班级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各部分内容分量不大,彼此间相互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一般是统一固定的。
第四,分科教学。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总体来说,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有:
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如按年龄、知识编班分级制度;学年、学期和学周制度;招生、考试和毕业制度;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与常规等,使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质量。
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由于以班级作为单位来培养人才,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有重点地学习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第三,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班级授课制能以周课表方式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使之有条不紊地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科学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国的教学实践都反复证明,迄今为止最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制。它保证了每个学生的活动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了很好的组织。而且,班级授课制主要也是在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使各科教师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等问题的探索中而形成起来的,并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
不过,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第三,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四,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也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五,班级授课制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第六,班级授课制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移动端访问: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7.2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