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1.2教育学的发展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2-10
222

《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学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第8~23章对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3章是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他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将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活动与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倾向于反传统教育的,特别对于传统教育中形式主义空泛、严格的特性加以攻击。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发展的,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而从教育的横向来说,则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个体和集体的经验。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并发现真理的方法有两个因素:一是智慧,二是探究。智慧与冲动相对立,由于运用了智慧,人对于问题的解决,就与动物的“尝试与错误”区别了开来。探究则与传统学校“静听”的方法相对立,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它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将经验中的模糊、疑难、矛盾的情境转化为清晰、确定、和谐的情境。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外铄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没有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
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作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并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杜威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编写。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强调无产阶级掌握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马克思特别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障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该书于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凯洛夫的教育学思想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精神的鼓舞下,许多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人们对许多教育基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课程、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等理论的认识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教育教学的实验,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国外新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成果,特别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赞可夫等人的教学发展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理论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建设。
(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也同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既体现了学术发展的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实际,并能够结合区域性的要求,这是对教育学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特征,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远大理想、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移动端访问: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1.2教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