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 报考指南 报考条件 成绩查询 资格认定 考试教材


学科资料 历年考题 考试技巧 面试教案 面试技巧 答辩/结构化

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1.2教育学的发展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2-10
222

  4.《学记》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一文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它对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和表述了许多重要教育原理。如“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尊师敬道”、“启发教学”等。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主张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主张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t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

  5.其他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1)汉代的董仲舒

  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哲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成为中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董仲舒还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2)宋代的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教育;二是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讲究教育方法。

  (3)明代的王阳明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知”即道德认识,“行”即道德行为,也包括情感),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论是其教育思想中比较精彩的部分。王阳明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主张给儿童歌诗、习礼、预读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4)清代的王夫之

  王夫之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又能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去揭示教学过程的一些规律。

  第一,王夫之用朴素的辩证法,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自悟”。他的这一思想,正确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也不同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他一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强调知源于行,必须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否定了传统教育中那种严重脱离实际、死读书的弊端。另一方面,又提出知行相互为用,不能混淆,二者都不可偏废。第三,他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学与思二者并重,互相促进,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四,他强调学习要尚博尚实,多闻多见,要从广博丰富的资料中提炼出精华来。第五,他认为教师应该“施之有序”,强调教学既要循序渐进,不躐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间断。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毫无疑问,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一前399年)、柏拉图(Plat0,约公元前427一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并称“古希腊三贤”。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以及教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他在与鞋匠、商人、士兵或富有的青年贵族问答时,佯装无知,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自相矛盾之处,从而使对方发现自己并不明了所用概念的根本意义。“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这是他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

  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这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2.柏拉图

  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从而建立了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据此他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根据这三种品质,哪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为三个集团或等级:①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②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③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问题。为了发展理性,柏拉图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柏拉图还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此外,柏拉图还是“寓学习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

精品课程推荐
  • 笔试 2025新手 | 笔试导学公益课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通用教师资格证笔试
    授课类型:
    网课
  • 面试 面试理论专项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中、小、幼
    授课类型:
    网课

登录账号,免费试听完整课程。

考题题库 更多>>

考试指导中心
咨询热线
4006-255-668
20年专业
成就教师梦想
×

微信扫码回复1
直接领课

马上与专业老师免费通话

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证电话真实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