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6-09
136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C 5、B 6、D 7、D 8、C 9、B 10、B
二、填写题:
1、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 3、符号 4、符号 5、瞬时记忆
6、复述 7、非连续 8、心智技能 9、复述 10、发散思维
三、判断说明题:
1、答:正确(1分),说明: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与行之间、行为与动机之间逐渐出现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3分)
2、答:错(1分),说明:小学生心理特点决定其品德心理主要接受外控,但不等于说,只要用外控,不经过内化阶段就能形成品德。中学生不是因为年龄大了,知识多了,就可以不经过道德依从,认同阶段而直接内化,这是违背品德形成规律的。(3分)
3、答: 错(1分),说明:根据创造性概念,个体表现出的能力或做出的作品,不仅要新颖奇特,更要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3分)
4、答:错(1分),说明: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中就会有元认识的参与,小学生年龄小,其学习活动中也有元认知成份参与完全可以训练。而且,只有从小学开始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元认知策略意识,中学生更应如此。(3分)
5、答:错(1分),说明:根据心智技能活动的特点,学生在心智技能活动时,其心智活动无疑做出、说出,也不可能一一做出、说出。(3分)
四、简答题:
1、答: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学生品德形成也是有条件的。
(1)内部条件,包括:家庭影响,它对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2分)
(2)社会因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中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观以及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2分)
(3)同伴群体的影响。――――(2分)
2、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分)
创造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孤立形成的,它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1、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2、智力因素。3、个性因素,尤其个性心理差异特征,如理智特征、意志特征等。―――(4分)
3、答: 元认知是指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2分)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4分)
4、答: 心智技能也可称作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原型操作即指那些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文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原型内化,就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过程。――――(6分)
5、答: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遗忘是先快后慢的特点,要进行知识的保持,教师可以以以下几方面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五、论述题:
1、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了他们的思维的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意志品质在形成中,自我控制能力弱,但在心理上接受外部的控制,有向师性特点。也正因为这一心理特点,也是抓好基础训练的最佳时期。―――(1分)
为保证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养成,有必要抓好资源管理策略的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1)学习时间的管理,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统筹安排时间,指导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3分)
(2)学习环境的设置,尤其指导他们做好家庭学习空间的布置,营造浓厚学习氛围。――――(3分)
(3)努力资源的管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学习动机,对成功学生及时激励,对失败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总之,教师要在自己平时教学及班级管理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加强小学生资源管理策略的训练,是另外两个学习策略养成的基础。――――(3分)
2、答: 要点: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道德发展他律阶段、道德发展自律阶段。――――(4分)
小学阶段: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主要处在他律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贯彻现×要求的同时,按照×形成规律,即依从、认同、内化的过程,××有效说服、榜样的示范等方法,引导小学生由他律阶段顺利过渡到自律阶段。
中学生无论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水平较之小学阶段有很大进步,教师应在小学打下基础的前提下,因势引导,可用价值辨析或有效说服,巩固道德自律,发展道德自律。――――(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