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十章 班级管理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0-20
143

四、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级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
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
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化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面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五、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对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归结为“灵魂工程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
(1)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为最重要。
(2)班级建立设目标的确立 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与组织。
(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实施职权影响力要依据一定的组织法规和一定的群体规范,具体地说,一是国家的教育法令、学制、教育方针及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二是班级的目标、规范、舆论、纪律、班风等。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二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三是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研究班级中的交往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
(1)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以交往双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区分,有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以交往双方数量的多少来区分,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众的交往、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不同类型交往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价值。
(2)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 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①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知觉周围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②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③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 ①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③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班主任要协调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力量。具体地说,①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②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③调节各学科教育负担,妥善作出全面的安排。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班主任应做好这些工作:①协助团队组织制定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与团队组织计划要步调一致;②帮助团队组织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③帮助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班主任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力量。具体地说,①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情况;②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③争取校外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移动端访问: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十章 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