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经典测试题及答案一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0-08
140

答案部分
一、选择题
1.D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它的问世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A解析:课的种类可按照教学方法划分,也可按照教学任务来划分,新授课是按教学任务划分的种类之一。
3.B解析:纵观教育发展史主要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特朗普制等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1 9世纪后半叶,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故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4.A解析: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家诺笃尔普、涂尔干和教育家凯兴斯泰纳。
5.C解析: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
6.D解析:略
7.A解析:15~16世纪,西欧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进行了按年龄阶段区分班级组织的尝试。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
8.A解析:布鲁纳根据自身的课程结构观理论,主张采用发现学习教学法,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来掌握已知或未知的知识,通过学科结构、知识结构的学习来系统地把握知识。因此,正确答案选A。
9.D解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指学习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对旧的知识进行温习,从而达到牢固地掌握,使新旧知识之间达到融会贯通。因此,正确答案选D。
10.B解析:发现学习教学法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其主要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这样一种方法。因此,正确答案选B。
11.C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的方法符合讨论法的范畴。因此,正确答案选C。
12.C解析:题中第三个选项的职业道德是指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教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样就无从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正确答案选C。
13.B解析: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因些正确案选B。
14.A解析: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正确答案选A。
15.D解析:“纲要信号”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夫倡导的,它是由关键的李、词、句、醒目的图示(或图表)、符号(箭头)组成的教学信号系统,调动学生视学这个分析器,加工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较与鉴别。因此,正确答案选D。
16.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的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的原则。因此,正确答案选B。
17.C解析:朱熹在“朱予读书法”中提高了六条原则,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而“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就是对前两条原则的反映。因此,正确答案选C。
18.C解析:这句话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评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知识的深度加深,难度加难,而且变得比较繁杂,反映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逐步推进,体现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因此,正确答案选C。
19.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目中的说法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因此,正确答案选D。
20.C解析: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因此,正确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2.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素养3.上课4.遗传环境教育5.壬戌六三三6.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7.孔子苏格拉底8.学生发展9.家访书面联系10.过程评价1 1 .知识性1 2.上课13.教学组织形式14.教学15.道德两难16.德育原则17.因材施教I9.自我管理I9.民主管理20.民主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I(1)阶段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张“有教无类”,他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异不大,所以注重后天教育;(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3)教学纲领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4)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5)提倡启发式教学。
4.(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基础上的。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四、论述题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儿开始。
移动端访问: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经典测试题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