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第五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8-23
913

(2)现代社会教育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近代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及其大工业生产代替了原来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17t益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普通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发展的工具,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存在根本性上的差异,但与古代教育相比,在总体上,现代教育呈现 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又要培养大量的劳动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这样,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强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许多国家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产|生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许多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优先发展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现代教育的对象不再是某一阶层的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教育日益普及,同时也日趋多样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开放的大系统。它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半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等。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在教育手段上,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上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展开。


第六,教育全球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要求教育培养国际通用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旨在培养能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
第七,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第八,教育具有科学性。同历史以经验指导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则注重科学指导,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
移动端访问:小学教育:第五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