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 报考指南 报考条件 成绩查询 资格认定 考试教材


学科资料 历年考题 考试技巧 面试教案 面试技巧 答辩/结构化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资料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12-01
126

  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中包含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知识点,特别是对于要考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来说,幼儿教育心理学又是一大难题,你对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了解有多少呢?下面就通过介绍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资料来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吧!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3.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对于幼师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仔细阅读,为了证书努力吧!

精品课程推荐
  • 笔试 2025新手 | 笔试导学公益课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通用教师资格证笔试
    授课类型:
    网课
  • 面试 面试理论专项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中、小、幼
    授课类型:
    网课

登录账号,免费试听完整课程。

考题题库 更多>>

考试指导中心
咨询热线
4006-255-668
20年专业
成就教师梦想
×

微信扫码回复1
直接领课

马上与专业老师免费通话

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证电话真实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