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情绪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7-13
78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个考察考试各方面是否符合教师的一个综合性考试,在考试中会考察到考试的很多方面。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5教师《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情绪。
一、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绪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①在认知层面的主观体验。它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例如,我知道“我很高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等。②在生理层面上的自我唤醒。例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③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例如,言语表情、面部、体态、身段表情等。当情绪产生时,这三方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因此,在评价情绪时三者缺一不可。例如,当一个人佯装愤怒时,他只有表情愤怒的外在行为,却没有真正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因而也称不上有真正的情绪过程。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依据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可引起肯定的情绪,如满足、愉快、喜爱、赞叹等;相反,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否定的情绪,如不满、苦闷、哀伤、憎恨等。
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事物总是复杂的,它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一种事物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不能满足另一种需要,甚至与第三种需要相抵触。因此,当主导需要获得满足或没有满足时,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情绪往往会冲淡甚至抑制与此同时发生的其他情绪。
(二)情绪与认知
情绪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认知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的发生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而情绪的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
情绪和认知又是有联系的。一方面,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评估可能不同,因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另一方面,情绪也影响认知过程。人的情绪不仅以认知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阻碍的作用。
(三)情绪与情感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情感”。这里有必要说说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这两个词的含义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所独有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与否会导致情绪变化,如危险引起恐惧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否使人产生情感,如友谊感、道德感等。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情绪往往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而情感是基于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因而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孩子过分淘气会使母亲生气,这种情绪具有暂时性,但母亲不会因为孩子一时让人生气就变得不爱孩子,因为母爱是一种稳定的情感。
3.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激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内隐性和深刻性。当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经常会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如垂头丧气、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动物也如此。相比之下,情感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显得较为深沉,经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情绪一旦发生,人往往一时难以控制;而情感一般不存在这种情况,它始终处于意识的支配下。
虽然情绪和情感有所不同,但其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是同一种心理活动。一般来说,情感的产生总伴随有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经常受情感的支配。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正因为它们难以区分,所以有时候统称情感,有时候情感与情绪交替使用。
二、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情绪都表现为互相对立的两极。了解这一特点可以有助于控制和管理个体的情绪和情感。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感度
情绪有肯定的与否定的两极。这与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快乐和悲哀、热爱和憎恨等。情绪的两极一般是对立排斥的,二者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换。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诱发和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来控制或排斥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但二者有时也可以同时出现。
(二)紧张度
情绪有轻松和紧张之分。在对个体学习或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的紧要关头或某些紧张的时刻情绪容易紧张,紧张关头过去以后可以体验到明显的轻松。情绪的紧张程度对个体行为活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效果比较好。
(三)强度
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强到弱的变化等级,如害怕有担心、惧怕、惊骇、恐怖等不同的强度。情绪的强弱可以反映或预测个体被它们支配的程度,强度越大,自我被情绪支配的程度越高。
(四)激动度
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激动是个体在短时间内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的情境下,它可以加深个体的认识和体验,推动人的行为活动,但有时会阻碍活动的正常进行。
情绪在两极性多维度上不同程度的结合构成了人类复杂而多变的情绪。个体的情绪问题大部分是不能有效地把某些情绪维度控制在某一范围内造成的,而教育和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的色彩,而且以不同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外部表现体现出来。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情绪状态体验对待一切事物。例如,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劳动中获得某种成就时,他就会产生愉快喜悦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他的一切活动都会较长时间地感染上一种满意的和愉快的情绪色彩。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在他周围的花草鸟虫都变得更加可爱了。心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而是作为人的情绪的总体背景起作用。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乐观,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颓废悲伤。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时的绝望、亲人突然之死引起极度悲痛、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都是激情状态。激情发生时往往伴有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人全身肌肉紧张、双目直视、怒发冲冠等;极度恐惧、悲痛和愤怒之后,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所谓的激情休克现象。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引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但仍能意识,只是模糊些。因此,对于不良的激情需要动员意志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以冲淡激情爆发的程度。但有些激情是积极的,它可以成为动员人积极地投入行动的巨大动力。在这种场合,过分地抑制激情是完全不必要的,从人格培养的观点来看也是不利的。
(三)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出现危险情景的时刻,人们在遇到巨大的自然灾害或地震发生的时刻,这时需要人迅速地判断情况,在一瞬间就做出决定。同时,紧急的情况惊动了整个机体,它能很快地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使人做出平时所不能做出的大胆勇敢的行为,有时却会使人认识狭窄,很难实施符合目的的行动,容易做出不适应的反应。例如,失火时会猛敲、撞门(其实应向里面拉或左右拉)。人如果相当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是很不利的,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
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是一个综合性的考试,我们备考各个方面。以上的为大家准备的关于2015教师《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情绪,希望大家可以阅读。
移动端访问:2015教师《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