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重点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11-30
228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是随着其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完善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与个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教养以及学校教育都有密切的联系。归纳起来,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为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于它,表现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 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 有效的前提。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为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虽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青少年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
第一,道德认识快速提升。在此阶段,个体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他们开始意识到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尽管他们会遇到个人力量不足的矛盾。他们开始主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人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地进行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模仿他人的评价尺度,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自我意识提高,自律性加强。这一阶段,小学时的任性和游戏色彩会逐渐减少,被较为自觉的意识所代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关注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对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比小学阶段明显增加,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第三,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开始形成。这一时期,他们常以具体的道德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崇拜的人物或道德行为,会努力去模仿。有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没有完全摆脱情感冲动的特点。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这表现为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实总体来说,中学生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也并非大家所想的那么难,主要得靠大家熟悉书本里面所说的内容,相信大家一定可以考好的.
移动端访问: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备考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