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学前教育学考点归纳: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6-14
128

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考核新知识点:
1、幼儿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幼儿园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人、环境互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3、幼儿园社会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幼儿社会教育任务和内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
4、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
(三)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五)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5、明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A、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
(一)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
(二)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B、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自我意识
2、集体感
3、社会交往能力
4、遵守行为规则
5、道德判断水平
6、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职业、与他人关系
7、文化意识:如爱家乡、爱祖国等。
6、理解并掌握幼儿社会化的概念与意义:
意义:(1)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节,对未来的继续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2)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每个人发展成为该社会所需要的人
7、理解幼儿社会化的基本理论及内涵:
(1) 理论:
(一)统一论
在幼儿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与社会是统一的,通过教育传授道德观念、集体意识,使年幼儿童社会化并个性化,以便维持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班级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地,传递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与幼儿。 “民主集中制”——班集体统一
(二)冲突论
个体与社会并非和谐统一,而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班级内的师幼关系,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支配与众属关系,幼儿并不能个性化。如重视集体教育,轻视其它。
(三)互动论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交往非常重要。交往的模式包括:前喻、并喻、后喻文化
(四)主体论
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中,幼儿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特别重要,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布置环境,安排活动。
(2) 内容:
道德社会化、认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
8、 理解幼儿社会化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1)特点:能动性、强制性、连续性
(2)因素:A、 教师及其教育行为1、积极的社会强化 2、模仿与辨认
3、期望和要求 4、特性分类(积极评价)
B、同伴及其相互交往
9、理解并掌握幼儿社会化的内容和策略:
幼儿社会化的策略:
(1)、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生活、交往、游戏、教学活动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3)注意挖掘社会潜力
10、理解设计幼儿社会教育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
(1)、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2)、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3)、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4)、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5)、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原则
(6)、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原则
11、理解并掌握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三、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四、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五、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原则
六、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实施可通过设计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利用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来进行。
1)、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特点:
(1)、根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要求
(2)、反映幼儿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
(3)、说明幼儿园、社区、城市、国家、世界的特征
(4)、让幼儿认识到人类的知识宝库来源于各种文化资源,并从中得到发展
2)、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特点:潜在性、非预期性
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各科教育活动、角色游戏活动、交往活动、随机教育和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