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6-14
79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线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9、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发展过程为: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11、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性;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12、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综合型。
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
13、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1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一是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二是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