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七章 课程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6-14
76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第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第三,课程是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第四,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2、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三)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五)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3、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管理上的多级化。
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和教材设计。
5、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6、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7、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8、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9、课程设计的模式。
①学科中心设计
②学习者中心设计
③问题中心设计
10、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1、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1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3、学科课程的特点。
①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
②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14、活动课程的特点。
①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的;
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移动端访问: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第七章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