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四章 学习心理(四)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9-24
56

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
一、 知识学习
(一) 知识概述
1. 含义&分类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亦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直接描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亦称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另外,有一类与程序性知识相似又存在区别的知识,成为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 知识的表征
知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
应用方式的。 不同知识类型在头脑中具有不同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路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示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二) 知识学习的类型
1.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名词解释、填空
(1) 符号学习。 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不管何种言语,词汇所代表的事物和观念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个体在获得陈述性知识时,首先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 概念学习。 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3) 命题学习。 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判断(如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2.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名词解释、填空
(1)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的特征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此中学习比较简单,只需要经过具体化过程即可完成。 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变化。
(2) 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3) 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并列结合学习较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简答题
1.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2. ……………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直接影响对其原有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学习建构的水平。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材料上。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精加工是有效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经加工处理才能获得好的理解和掌握。
(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简答题
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技能的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注重示范和讲解。
(3)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比较是指在呈现例证或感性材料时,与正例相匹配呈现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进分化的顺利实现,比提高其准确性。
(4)大量事实与适时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