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考卷四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5-03-12
37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题目,每道题目2分,共50分)
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2、培养学生审美( )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感知
B.理解
C.判断
D.创造
3、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蜜蜂采蜜
B.猴子练习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5、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6、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7、小学生的思维( )。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8、下列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 )。
A.故事引趣
B.观察演示
C.组织活动
D.引导联想
9、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10、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12、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13、 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 )。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14、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5、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轮廓的是( )。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杜威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年。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17、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属于(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8、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 )。
A.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B.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方法
C.以陶冶感情为主的方法
D.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方法
19、 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20、《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1、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22、 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选择性
23、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4、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5、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移动端访问:北京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考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