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学热门考点3.3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4-12-19
174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
一次认真的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确定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如下。
(一)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老师应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细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