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 报考指南 报考条件 成绩查询 资格认定 考试教材


学科资料 历年考题 考试技巧 面试教案 面试技巧 答辩/结构化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七

编辑:育德园师(www.ysedu.com)      2013-07-30
99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2.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3.C

  【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4.B

  【解析】力求成功者选择的任务难度适中,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过低和过高的任务。

  5.B

  【解析】因为内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6.B

  【解析】过度学习不意味复习次数越多越好。150%时,效果最好。

  7.B

  【解析】认知阶段是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

  8.D

  【解析】一般存在三种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和先低后高。

  9.C

  【解析】根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启发式。

  10.B

  【解析】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11.A

  【解析】在日常教学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

  健康教育。

  12.C

  【解析】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掌握。

  13.A

  【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有结构的创设和体贴,BCD属体贴,规定限制是结构创设。

  14.D

  【解析】略。

  15.A

  【解析】略。

  16.C

  【解析】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其认知风格属于场独立型。

  17.D

  【解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8.D

  【解析】班杜拉重点研究的社会学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

  19.A

  【解析】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20.C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定位的理解。

  2.ABCDE

  【解析】略。

  3.ABCD

  【解析】①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试误的结果。②试误发生在学习过程的早期,顿悟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中、晚期。③试误取决于学习情境或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对于简单的学习内容,试误时间短,顿悟一下子产生;对于复杂的学习内容,试误时间长,顿悟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产生。

  4.ABC

  【解析】略。

  5.ABCE

  【解析】D属于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6.ABC

  【解析】心智技能的三个特点即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和结构具有筒缩性。

  7.ABCD

  【解析】能否发现问题,这与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视野等有关。

  8.AB

  【解析】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9.ACD

  【解析】肯定性训练可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请求、拒绝、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

  10.BCD

  【解析】行为目标的陈述的三要素是: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准则。

  三、填空题

  1.环境

  2.模范公民

  3.情感体验

  4.惩罚

  5.替代性强化

  6.正迁移

  7.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8.集中练习、分散练习

  9.视觉联想10.启发式

  四、名词解释

  1.完形训练: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2.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3.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4.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

  1.(1)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1)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给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4.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5.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学习时间管理:首先,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其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再次,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首先,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答案要点】

  (1)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的获取信息的过程。

  (2)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

  (3)询问,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看法与感受。

  (4)反映,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辅导教师应帮助对方整理思想。

  (6)面质,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


精品课程推荐
  • 笔试 2025新手 | 笔试导学公益课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通用教师资格证笔试
    授课类型:
    网课
  • 面试 面试理论专项

    知识点分析 讲师指导 决胜面试、全程演练
    价格:
    1.00
    年级种类:
    中、小、幼
    授课类型:
    网课

登录账号,免费试听完整课程。

考题题库 更多>>

考试指导中心
咨询热线
4006-255-668
20年专业
成就教师梦想
×

微信扫码回复1
直接领课

马上与专业老师免费通话

老师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证电话真实畅通~